•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公众号

首现拍场的徐悲鸿《蜀妇汲水图》亮相嘉德春拍

徐悲鸿 蜀妇汲水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35年 66×114 cm 钤印:徐、悲虹、东海王孙 题识:乙亥中秋写此遣闷。悲鸿。

  徐悲鸿提出改良中国画的主张时,主要是针对人物画。他以“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写实主义主张,完成了由古典型向现代型划时代的转变。《蜀妇汲水图》为徐悲鸿三十年代“别开生面”的人物画代表作品。其原藏家自解放后一直在重庆经管部门担任要职,晚年病重居京治疗,现藏家雪中送炭以解医药之急。随着藏品的释出,一段段尘封多年的风云往事,也随之浮现。

  说明:本幅原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四军干部朱良于重庆购得。朱良192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抗战爆发后参加新四军。1949年跟随部队到重庆。解放后进入经管部门,27岁便担任重庆粮食局副局长。朱良醉心艺术,与书画收藏界往来频仍。其参军前即亲见徐悲鸿作画,收藏中包含充实时代精神、创下徐悲鸿作品纪录的《巴人汲水图》。

  珍藏六十余年 首次面世

  徐悲鸿在重庆期间创作《巴人汲水图》并举办画展,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印度驻华公使十分重视这幅画,希望以重金购得。由于当时经济拮据,既要救济学生,又要举办画展,徐悲鸿重画一张《巴人汲水图》卖给印度公使,后来辗转被新四军干部朱良收藏。《巴人汲水图》于2010年刷新徐悲鸿作品成交纪录,最终成交价1.7亿元。

  朱良192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毕业于扬州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参加新四军,1949年跟随部队到重庆,27岁便担任重庆粮食局副局长。朱良醉心艺术,与书画收藏界往来频仍。其参军前即亲见徐悲鸿作画,1949年时,刚到重庆的朱良巧遇重庆聚兴诚银行老板的管家正在处理一批旧书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120万元现金购得《巴人汲水图》。为了筹集资金,他主动放弃“师级以上干部分配苏联毛呢大衣”的机会。解放后,朱良一直在重庆经管部门担任要职,与重庆收藏界、书画界的许多老人关系融洽,徐悲鸿的好友晏济元、苏葆桢等均是其座中宾客。

蜀妇局部

  朱良怀抱珍藏终生的信念,将他的藏品一直保留在身边。1999年,朱良病重,居京治疗,亟需大量医药资金。现藏家为朱良好友,闻讯急忙赶去慰问,立即垫付重金以解燃眉之急,朱良十分感激,亦以其珍藏多年的徐悲鸿《蜀妇汲水图》与傅抱石《石涛诗意》作为报答。并托付现藏家将《巴人汲水图》送至拍场以待资金后援。病榻上的朱良虚弱不支,却仍然难以割舍相伴他一生的收藏,他强忍着病痛和不舍长叹道:“都是老朋友啊!”时光又过去将近二十年,经过一番动员,现藏家将两件朱良珍藏一同释出,这段珍贵的历史情缘也因而随之公开。

  家国相煎 写此遣闷

  1935年年初,徐悲鸿好友田汉突然被国民党逮捕。他急忙赶到田汉家中慰问,田母孤苦伶仃抚养三个孤儿长大,饱经困苦和磨难,田夫人亦无比贤良,如今妇孺悲痛欲绝。徐悲鸿四处奔走,竭力营救,终于和宗白华一同出面,保释田汉出狱,使他得以继续投入抗争,献身进步戏剧事业。田汉积极筹组话剧团体,上演反映现实“为中国民族独立、自由而战”的戏剧。他大声疾呼“民为邦本”,“救国运动如此,戏剧运动也如此。”徐悲鸿也感动地写道:“垂死之病夫,偏有强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里,乃有田汉之呼声,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此民族之必不亡。”革命的文化运动深刻砥砺着徐悲鸿的斗志。

1929年,徐悲鸿(右二)、蒋兆和(右四)、吴作人(右五)、田汉(左三)在南京中央大学。

面部特写

  这时国民党方面通过蒋碧微时时对徐悲鸿施加压力:“你怎么可以拒绝为蒋委员长画像呢?张次长(张道藩)说:他特地为此事去中央大学找过你,你却一口拒绝,还说什么对蒋委员长不感兴趣。这在别人求之不得的事,你却拒之千里。”“你为什么直到现在还要跟田汉那帮共产党搞在一起呢?从苏联回来,你光写宣传共产党的文章,说了苏联那么多好话,你为什么不写苏联人又穷又苦呢?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可以分道扬镳。你不参加国民党,我参加!”几天后,中央大学的教室里贴满了反对徐悲鸿的标语,连地下也用粉笔写满了,还把孙多慈的名字搬出来,她的留学名额也被无故取消了。

1934年8月,徐悲鸿“全欧巡展”归来欢迎仪式后中央大学合影。 照片前排左五起:吕斯百、顾了然、孙多慈、陈之佛、潘玉良、徐悲鸿。

  家中已无片刻安宁,徐悲鸿心情沉痛,他端详着堂中悬挂着的集泰山经石峪的大字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一方面与他的好友,中华书局的舒新城频繁通信往来,另一方面不时从家中出走。徐悲鸿为其得意门生孙多慈出版画集,多次写信给舒新城。舒谓之:显苦恋甚久,不敢有所举动,但痴情仍常于笔端流露。本年四月徐在沪访舒,又向其倾诉,去年回国后因孙多慈在家庭所发生之种种问题与痛苦。“家庭不谅,日日相煎”。六月中舒新城得蒋碧微一函,破口大骂,谓“为孙多慈出画册之事,以后请直接与其本人交涉,不必再由悲鸿,悲鸿为孙事弄得名誉扫地,道德破产,而你从中宣扬牵引,实属无聊已极。”

1934年,徐悲鸿绘孙多慈像

  本年6月初,徐悲鸿与成都市市长余中英游乐山,乌尤寺、凌云寺等,又同余中英、戴季陶等游峨嵋数日。徐自述道:“廿四(1935)年初夏,曾入川登峨嵋,又游灌口,美秦李冰之功,江山锦绣,民极勤劳。”战国秦昭王时期,水利专家李冰为蜀郡郡守,他时常走访民间、倾听人民大众的呼声,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两千多年后,后方川民依然负荷着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历经坎坷的劳动人民,残酷的现实生活, 激起徐悲鸿满腔的忧愤和激情,拿起画笔,直面苦难的人生。

  为时代传神 为劳动人民写照

  “为劳动者塑像”是建国后徐悲鸿作为第一任院长为中央美院树立的“传统”。“为中国造型,为时代传神,为劳动人民写照”一直是几代师生教学与创作秉持的中心课题。解放后建立的徐悲鸿纪念馆,先后展出他最具代表性的国画《巴人汲水图》、《巴之贫妇》、《壮士图》、《愚公移山》。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歌颂了坚韧不屈的精神和意志。直到今天, 仍然给人留下深刻的联想和辛酸的回味,具有感人肺腑的穿透力。

面部特写

  徐悲鸿将个人、民族、时代、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自己融于民众之中,深切同情广大劳动人民, 将胸中不平抒发于笔墨之中。他将《巴人汲水图》赠给“静文爱妻保存”,画中题道:“忍看巴人惯挑担, 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这幅画1938年在上海展出时,被评论家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悲悯之力使人人观之无不动容。

现存于徐悲鸿纪念馆的《巴人汲水图》(1937年),朱良旧藏的另一幅于2010年拍出1.7亿元

  廖静文后来回忆道:“我有时去江岸迎他,发现他坐在岸边,看着这些挑水的人,流泪,我也很有感触。”他在《壮士图》中题道:“川民能胜最重之负担, 其强者可肩四百斤越山岭,真壮士也。”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常常在佳节时期触发,如《巴之贫妇》,作于丁丑(1937年)除夕,而本幅《蜀妇汲水图》是在乙亥(1935年)中秋完成的。

光脚劳作的农妇,强韧有力的绳索

  川军勇猛,三十年代,男丁大量被国军抽走,剩下妇孺老弱在后方挑起生活的重担。这些出身寒微,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妇女,俯身汲水吃力的样子, 尤为引人注目。她们身着土布衣服,赤足祼腕,由于长期辛勤劳动,肩臂有力,腿足矫建。恶劣的境遇并没有把她们压倒,她们饱经风霜的脸上,沉毅的目光中透露出对劳动的执着和对命运的不屈服。她们是弱质女子,却肩挑重担,这才是生活真正的强者,是吃苦耐劳、勇于斗争的缩影。而画面中心一棵茁壮的大柳树,结实饱满的根部与纤弱而充满生机的柳条之间的对比,也充满了强烈的张力。

  妇孺挑起生活的重担

柳树饱满的枝杆与柔弱的柳条形成鲜明对比

  1934年八月,徐悲鸿由“全欧宣传中国美术”载誉归来,带回极为珍贵的列宁和托尔斯泰的面模,并促成了苏联版画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览。这次以1931年所作《九方皋》为主要阵容的欧洲巡展,在法、比、德、意、苏展览七次,成为最富视觉冲击力的国际语言,使中国绘画在欧洲掀起浪潮。这次展览于欧洲各大博物馆及大学成立四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室”,总计因诸展而赞扬中国文化之文章杂志达两万万份。在苏联莫斯科红场历史博物院的见闻尤其激荡着徐悲鸿的心灵,他的视野更为开阔低垂,向关注现实主义,关心苍生疾苦又迈进一步。

1934年全欧巡展,于前苏联莫斯科红场历史博物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粉丝0 阅读2489 回复0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榜

Powered by 文艺日报 © 2010-2099 cnwhw.com.cn Inc. 渝公网安备50011702500250号 (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601089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