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迎来一场主题为《时光琴键上的永恒回响》的钢琴独奏会。作为中企视讯六周年庆专场活动,青年钢琴演奏家陈天一用跨越巴洛克至现当代的多元曲目,在黑白键的跃动中搭建起与世界作曲家的跨时空对话。这场演出不仅是他个人演奏生涯十年的总结,更是一位33岁父亲在人生新角色中对音乐的全新诠释。 音乐成长:从“弹对音符”到“读懂时光” 四岁学琴,至今与琴键相伴三十载,陈天一的音乐旅程不断掠过时光的厚待。“12岁时,我练第一个超级难的曲子,每天两三个小时,整整一年才啃下来。”他回忆道。那时的他和许多年轻钢琴家一样,追求的是技巧的完美与炫目的表演。直到2016年,在波兰遇到一位90岁的钢琴家,老人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音乐观:“将心理、键盘和发出的声音结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陈天一音乐认知的新大门。“以前我只是保证指法正确、速度达标,把谱子上的音符准确弹出来。”他坦言,“但从那以后,我开始思考每个音符背后的故事,尝试用声音传递内心的情感。”这种转变在他成为父亲后愈发明显。“做了父亲之后,做事要稳一点,不要着急,弹琴也会稳一点。”他的指尖少了躁动,多了几分沉静,音乐中开始沉淀出生活的厚度。 曲目编排: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此次独奏会的曲目编排独具匠心,上半场以巴赫《前奏曲》、弗朗克《前奏曲、赋格与变奏》等作品开篇,营造出类似教堂的静谧氛围。“我想让大家在音乐厅里,却能感受到坐在教堂里思考、回忆、憧憬的心境。”陈天一解释道。这些作品虽不具宗教性质,却有着超越时空的哲思,仿佛一场与古老灵魂的低语。 下半场则转向拉赫玛尼诺夫的多部作品、肖斯塔科维奇的《华尔兹》以及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风格从深情到诙谐,从梦幻到激昂。“下半场的作品更近代,更贴近观众的情感。”陈天一说道。尤其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作为他最喜爱的作曲家,其旋律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与电影配乐般的画面感,让无论是否懂音乐的人都能产生共鸣。 在众多曲目中,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对陈天一有着特殊意义。这首陪伴他20年的作品,不仅见证了他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更承载着对母亲的思念。“12岁学习这首曲子时,母亲还在我身边。去年她去世了,我希望这个故事能够继续延续。”陈天一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 十年前,他首次演奏这首曲子时,展现的是少年对“流浪者”的想象;十年后,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的诠释多了几分沧桑与释然。“现在再弹这首曲子,那些曾经觉得困难的技法都在我手里,曾经缺失的情感被慢慢填满。”他说,“这个故事与曾经的流浪者不同,它现在是我与母亲的隔空对话。” 内敛的叙事者:用指尖传递故事 与许多外放型钢琴家不同,陈天一属于内敛型的演奏者。“我不太愿意通过外在的动作表达情绪,更多的是通过声音传递我想讲的故事。”他坦言,自己的性格决定了音乐风格——像一位沉静的叙事者,用细腻的指尖变化编织情感的纹理。 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得益于他师从的多位大师。霍洛维茨嫡传弟子E. Halim教会他如何让声音更具穿透力,波兰肖邦钢琴家Marian Sobula则让他领悟到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细腻情感。“老师们告诉我,音乐不是炫技的舞台,而是心灵的镜子。”陈天一说,“现在我弹琴,不再追求炫技,而是希望听众能听到我内心的故事。” 陈天一将钢琴比作“封存时光的魔盒”,每一次演奏都是打开魔盒的过程,让过去的记忆与当下的情感在旋律中交融。“我学琴30年,每一段时光都有珍贵的回忆。10年前学习的拉赫玛尼诺夫,10年后再演,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他说道。 对于本场演奏会,陈天一的心态异常平静。“这只是一次正常的上台,稀疏平常。”但他也有着小小的期待:“我希望观众能记住几个旋律,当他们日后再听到这些乐曲时,还能想到这场音乐会,想到我用琴声讲述的故事。” 10月18日的东方艺术中心,灯光聚焦在那架黑色的钢琴上。陈天一的指尖落下,时光在旋律中流转——有巴赫的庄严,有拉赫玛尼诺夫的深情,有舒伯特的流浪,更有一位音乐家用三十年时光沉淀的生命回响。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在琴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印记。 |
2019-05-07
2019-04-08
2019-02-12
2018-10-11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