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公众号

“无待”江满芹个展

  展览时间:2017-04-08 - 2017-05-08
  开幕时间:2017-04-08 15:00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地点:慧空间
  参展人员:江满芹
  展览介绍

  无待

  昆鸟
 
  江满芹最近四年的创作源自全面的自我重塑,更确切地说,是对早些年自我认同模式的深刻颠覆。她从现代主义的张力主体建构中抽身,自觉启唤中国文化根性中“无待”、“吾丧我”的生命情态。在这一点上,江满芹已经可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意识结构转变的重要案例。这种转变并非单纯艺术范围内的文化策略,而更关系到艺术家对自身内在经验和生存境审
视与调整。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70后与80后艺术家当中的大部分在创作的最初几年,往往被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魔性力量所吸引,其中,毁灭、黑暗、孤独、焦虑、创伤成为创作主体完成自我确认的基本情绪内容。在江满芹早期的作品中,大多可以看成创伤性的自画像。这种自画像可以看成对自身沉默、无名状态的反抗,自戕式的反抗。
  
  自梵高以来,这个以艺术意志塑造的创作主体,反复进行着孤独且越来越复杂的自我言说,自我表现,并以此形塑着自我的精神形象,它的原型是那喀索斯,在自我反观中走向毁灭。

在早期的“自画像”和“太阳·大地”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江满琴深深地沉浸在这一模式所带来的痛苦和狂喜之中,直到它的摧毁性力量使艺术家的创造力陷入瘫痪。正是在这个时候,江满芹对自己作为艺术家的意识结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她发现,那些不断被强化的创伤性内在经验,常常是一种空洞的“自圆其说”。
  
  这一领悟是她获得了解救,然而解救的过程并不轻松。为了恢复与世界的朴素关系,她必须在原有的张力结构消失之后,寻找新的物我平衡。她首先通过木雕找回了对材料自身顽强性的感知,继而学会了对强横自我的驯服,甚至克服。
  
  再次回到绘画的江满芹变成了一个抽象画家。如果仅从画面来看,她的作品好像是构成主义的,但遵循的却是与其完全相反的生成机制。构成主义怎么看都带有强烈的智性特质,它要求艺术家对形式和语言的严格控制。尽管江满芹的抽象作品从不排除动笔前的构思,其作品的主动力却是随机的个人状态。这里的状态已不是之前的内在情绪,而是身体与媒介接触时所形成的感应。
  
  她专注于这一临时感应,而很少再去关注自己画下了什么,因为这种感应正是她画下的东西。这种创作方式无疑让人想起巴尼特·纽曼的创作哲学,但她没有走向纽曼等人的色域绘画,更保留更多色彩层次和构图灵活性,因而也保持了更多神经震颤。
  
  从个人心性上,江满芹更接近罗斯科,然而她所作出的决定却与罗斯科相反。也许罗斯科内心深处的犹太意识让他为“悲剧性”找到了坚实的形而上基座,使“悲剧性”获得肯定;而中国人江满芹却从法常等中国古代画家那里找到了化解“悲剧性”的依据和手段,因而,两个人的隐修注定走向彼此的反面。

  低彩度、平涂、矩形色块降低了江满芹抽象作品的情绪性,而诉诸“忘情”时的宁静,但又保持着内在音乐的节奏与秩序。这种视觉体验必然是技艺训练的结果,更是一种生命证悟,而艺术,正是证悟发生的场所。
    
  2017.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粉丝0 阅读1423 回复0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榜

Powered by 文艺日报 © 2010-2099 cnwhw.com.cn Inc. 渝公网安备50011702500250号 (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601089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