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己统治的浩瀚疆土上旅行,肯定通行无阻,非常过瘾。中国历史上执政长达64年的清朝乾隆皇帝曾6次南巡,即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乾隆下江南”。我们知道乾隆皇帝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物控”,于是在他的行李箱中,书画卷轴成了六次南巡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贝。4月1日至6月2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行箧随行—乾隆皇帝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特展,让我们循着国宝,回溯两百多年前万岁爷游历大江南北的足迹。
清 董邦达《西湖十景》局部 乾隆皇帝在南巡前从未亲访江南。他对江南的所有印象与知识,皆构筑在相关图籍或他人的描述上。这件《西湖十景》卷,为南巡出发前夕,臣工提供给他各式江南旅游资讯的例子。虽名为“十景”,画上却标出五十四个景点,将西湖可游处扩增五倍以上,实为“招游”之作。乾隆皇帝在南巡前一年(1750)的题跋显示,此图的确挑起他的游兴,他打算于明年春天南巡时,亲自感受久闻的西湖之美,印证实境与画境。诗句中流露出他对游览西湖的期待之情。
明 王绂《墨笔山水》 颇受乾隆皇帝青睐的明代画家王绂为无锡人,其画以墨竹最为知名,山水则承续元代文人画风,为吴派前驱。此作密布层叠岩垒及林木,近景临岸渔船,一艘似正炊煮,一艘则在用餐,船上张挂着披晒的衣物;中景船只正收拾风帆,右方山路行旅也疾疾赶路入城,一派日暮归人景致。
明 陈祼《洗砚图》 本幅为明代苏州文派画家陈祼应热爱收藏古砚的好友陆子垂之请所作。乾隆皇帝诗句“陶泓三沐更三薰,袖手临流看墨云”,描写的应是画面前景中,环抱双手的文士驻足观看砚台浸于溪中洗涤的有趣景象。 传宋 马远《板桥踏雪图》 此作为第六次南巡携行的作品,应作于乾隆回銮时途经的扬州一带。题诗末两句“题者能画复能诗,蒙古岂无人中玉”,所指即为画面右方题诗者伯颜不花。他正是约十日前乾隆皇帝品题《古壑云松》一图的作者,故有“题者能画复能诗”之句。 明 崔子忠《画苏轼留带图》 崔子忠是明末著名的“变形主义”画家,画中如梅枝树石等方折的造型,即为其特色。此作描绘的是苏轼与金山寺僧佛印说偈,输了腰上玉带的故事。第三次南巡时,乾隆皇帝想起藏在御书房中的崔子忠此作,命人快递至江南欣赏留跋。从此之后,崔子忠此轴也成了南巡行李箱中的常备成员。 传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所有展件中,以这件的《富春山居图》最具代表性,这件被乾隆误以为是元朝大师黄公望的真迹作品,成了乾隆皇帝一生最亲密合意的重要旅伴,每遇佳山胜水,便取出留咏,带著它旅行,祈求自己统治的江山富庶。从此图可发现,乾隆一共题了7次跋,光第一次南巡,他就提了3次,但是第5次南巡的途中没题,回宫后,又立即题了上去。 宋 黄庭坚《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局部 此作为黄庭坚谪居四川时留下的晚年杰作。乾隆皇帝在隔水上书有一则后来当太上皇时期的题语:“双钩既伪诗更误。向谓上等,实错。”可知虽然之前视此为上等佳作,晚年却判此作为伪。卷上并没有留下乾隆皇帝其他题跋,然而根据他第二次南巡时于宝应御舟上作此卷临本时题道:“二十年前爱临山谷书法,置之久矣。偶得此卷,橅之不觉见猎心喜”,推测此卷应得于此次南巡途中。他还难掩兴奋地于舟中临摹。 传元 朱叔重《春塘柳色》 此轴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金德瑛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献之作。此时正值第三次南巡前夕。乾隆皇帝出发约十天后取此画欣赏题咏。此画设色研雅,贴切地描绘出春塘柳色、韶光融融的气象。正如乾隆皇帝的题句,让人联想到北宋赵令穰所描绘的江乡风致。不过此作似与元末明初之风格有异,左方落款或为后添,疑出自清代王翬手笔。 清徐扬 《乾隆南巡图卷》 |
2019-05-07
2019-04-08
2019-02-12
2018-10-11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