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坦·史卓斯特朗 在销往世界的中国古代陶瓷中,有一个特殊品种叫作“海捞瓷”。这一品种在当今艺术品收藏领域悄然走俏。自20世纪80年代始,国外尤其是欧洲,海捞瓷是著名拍卖公司古物拍卖中不可或缺的门类,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行亦有此记录。这些曾被深埋海底的古代珍宝在国际市场重见天日,引发全世界的惊叹。 史坦是一位对水下考古和中国古代陶瓷兴趣浓厚的瑞典人,曾在马来西亚从事海洋工程设计,1993年开始接触海上考古,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用自己的积蓄雇佣了两条船及渔民。十几年来,他使10艘沉船重现人间,年代远至11世纪到19世纪,大批中国古瓷也因此得以现世。其中一些,被他捐赠给马来西亚博物馆,乃至中国博物馆,剩下的70%堆满了他在马来西亚靠南中国海岸边的小型私人博物馆。在博物馆楼上楼下巨大空间内,几十排木架上摆满了青花瓷器,总数应以万计。地板上簇拥成堆的麻袋,装的也都是残损的瓷片,还有,就是伴随着瓷器一起打捞上来的海底各种贝壳和海洋生物残骸,场面宏大到令人血脉贲张。 史坦和他的打捞团队 沉睡海底的古瓷 甲板上都是打捞出海的青花瓷盘 史坦曾说,沉船、贸易历史和古陶瓷器等一直是他热爱的研究。通过对古沉船的研究拓宽自己对陶瓷器的知识,令他感到很兴奋。 10艘沉船的残骸和货品显示,一直到14世纪,中国陶瓷器出口的单边贸易还在世界范围内盛行,当时沉船上100%的陶瓷器来自中国,这种优势持续到14世纪晚期。1369年,洪武皇帝严禁跨国贸易后,沉船上所载的货物也发生了变化。15世纪前后,这些船所载大部分为泰国青釉瓷,这使得中国瓷器贸易霸主的地位受到威胁。大约1560-1584年间,泰国窑关闭,16世纪时中国瓷器再次完全占有市场,之后,大量的欧洲人和中国人的船只运载着中国陶瓷器,其中大部分销往欧洲。19世纪之后,中国陶瓷器市场又转回东南亚。 14世纪来往航行于中西瓷运航道间的货船 海捞瓷还有另一个名字,即未沉没海底之前被叫做“外销瓷”。这些出水的遗迹,也为我们串起一段更为丰沛的中国外销瓷生产史。 克拉克瓷对于大多数藏家来说既神秘又陌生,它一般是指从明万历至清初生产的装饰有开光图案的青花外销瓷。史坦与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合作打捞的这艘“万历号”上就包括大量克拉克瓷。虽然当时被命名为“万历号”,从现在看来,我认为这艘船上搭载的瓷器,应该属于比万历稍晚的天启时期的作品。 青花莲瓣形开光花鸟盘 明万历青花小象军持 这批海底珍宝一问世,便吸引了大批藏家和爱好者的关注,但他们大多是一些新面孔,圈里的行家不多。从传统的瓷器收藏角度讲,这些瓷器算不上特别高档,类型、品种都较为单一,不仅在一级市场上换手率低,古玩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当时也普遍偏低。 青花龟纹小碗 瓷片一组 而且,由于瓷器的来历明确,品相较好,价位适中,适合大众收藏,这批东西在当时倍受青睐,单场成交率超过90%。有趣的是,其中的特殊拍品,甚至不是古董,都卖了很好的价钱。比如沉船上的雕花船板估价仅0.29万元,却被拍出了4.95万元的高价;粘着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的罐子,极具历史的沧桑感,也都受到很多买家的关注。 清代雕花船板 明万历酱釉罐 事实上,2005年的海捞瓷专场包含来自两艘沉船的瓷器。除了有来自“万历号”的克拉克瓷外,还有史坦打捞的另一艘清代沉船——“迪沙如号”的货物。迪沙如号是在19世纪40年代航行于中国与南洋间载运陶瓷货物的木质商船,上面搭载的是道光年间的外销陶瓷器。在这艘船的货物中,我们选择了宜兴紫砂茶壶来进行拍卖。这种紫砂茶壶在欧洲、台湾、泰国及中国大陆都很珍贵。不仅仅是出口的质量,它们还是用名贵的“旧泥”烧制的,传说能使茶味更香浓。因为这些茶壶被装在大罐子中,船只沉没时淤泥淹没了它们,使其免受海底苛刻环境的影响,外观仍然光亮如新。 “迪沙如号”号上的清中期紫砂壶 “迪沙如号”号上的清中期“孟臣”款紫砂壶 近年来,用海捞瓷喝茶的风气渐起,很多收藏圈的人喜欢用打捞出水的清代瓷质茶杯、茶具来饮茶,并称其为“喝茶利器”。但海捞瓷究竟是否适合作为茶具使用,我觉得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
2019-05-07
2019-04-08
2019-02-12
2018-10-11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