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于5月29日香港佳士得春拍期间举办的“中国当代水墨”拍卖将汇聚多幅重新演绎传统水墨画的创新之作,逐一呈献来自杰出艺术家如刘国松、刘丹、秦风、李津、郑重宾和魏立刚的精彩画作,尽显其富实验精神的探索,精致入微的工笔技巧,以及对书法艺术的重新阐释。 刘丹 《罂粟》 设色 纸本 镜框 39.4 x 43.5 cm. 估价:港元 500,000-700,000 刘丹 《灵璧》 水墨 纸本 扇面镜框两幅 每幅19 x 52.5 cm. 1998年作 估价:港元 200,000-300,000 刘丹的作品往往邀请观者与画交流,因其笔下展现的事物时常比肉眼所见更美,从而令观者不能再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此物,而对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物件刮目相看,将有形的物体转化为空灵幻象,神游其中。刘丹曾言,“艺术家的责任之一就是改变人们的视觉体验、看待事物的方式。艺术家的目标之一就是鼓励人们解放思想,超越身边的日常事物,去自由地思考。”这亦是刘丹喜于描绘视觉之美及愉悦的原因之一。 刘国松 《夔门新貌》 设色纸本 立轴 75 x 118.5 cm. 2005年作 估价:港元 800,000-1,500,000 刘国松喜欢用饶富创意的笔法及无穷想象展现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色。《夔门新貌》中描绘的夔门位于重庆,为瞿塘峡的西端入口。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中最短的一段峡谷,但因河道狭窄,两岸山峰似拔地而起,悬崖峭壁如刀削而成,景观最为雄伟壮丽;南岸亦有如白洗的山崖,名为分壁墙。通过画家在纸的两面反覆绘画、弄绉和剥皮,刘氏营造环境中广阔无垠的氛围。刘国松所描画的峡谷在一片交织的白线下展现,与背后广阔而低沉的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西藏雪山风景是刘国松情有独锺的题材,而在《夔门新貌》中,他亦驾驭同样别具匠心的技法,用抽筋剥皮法所得的白线将夔门南岸分壁墻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山脉以碧绿的颜色,佐以鲜艷的点点红花点缀,去表现芳草碧连天的景色,美不胜收。 郑重宾 《三重空间》 水墨 丙烯 纸本 镜框 140 x 114.5 cm. 2013年作 估价:港元 240,000-360,000 郑重宾的水墨作品富有强烈的实验性,致力思考物质、材料的运用,考虑如何挑战、打破当代水墨艺术媒介的界限。他的作品跳出水墨画人物、山水或花鸟对题材的桎梏,对水墨语言系统进行梳理、实验与解构,以纯粹的水墨作为视觉的中心,将墨的物质性本身视为艺术创作的重点。在视觉语汇上,郑重宾的黑、白、灰等各色表现出强烈的存在性,令观者能够置身于画中。 艺术文字 秦风 《西风东水》 水墨 咖啡 茶 布本 三连屏 每幅320 x 220 cm. 估价:港元 1,600,000-2,200,000 对作品题目《西风东水》,秦风曾言:“俗话说风水轮流转,数百年前东方文明传入西方,为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而促进了文艺复兴;数百年后西方文明中的宗教与国家意识来到了亚洲大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亚洲亦处于动荡与撕裂的状态,文化的冲击亦激活了古老亚洲社会的发展。道家有风水轮流转的哲理,自然的定律也包含社会寓意:凡事物都是相对的。东西方的文明中有数百年融汇、纠葛、轮回的历史,在统合的价值观下,朝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原生态的自然的方向,令全球文化迈步向前。这是我作品主题的隐喻。” 魏立刚 《金墨大草 · 西湖艋 龙山 凤箫曲》水墨 丙烯 纸本 镜框 97 x 90.5 cm. 估价:港元 120,000-180,000 魏立刚的《金墨大草》系列深受晚明书法家傅山的草书启发,糅合甲骨文、隶书、楷书等各种文字,赋予中国三千多年的书法传统崭新的演绎。魏立刚的作品不仅为「书」亦为「象」,对汉字进行解构又融入图象元素,譬如树枝、凤凰或箭头,往往回溯象形文字本源。此幅《西湖艋龙山凤箫曲》中可见一根树枝从「凤」字延伸向上,亦可见到「龙」字中的箭头,正正彷如龙的鳞甲。通过匠心独具的视觉语言以及大胆而创新的笔触,魏立刚向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传统致敬,新锐的构图又给他的「书象」带来了极具现代感的新表达。 李津 《繁华如梦》 设色 纸本 镜框 70 x 138 cm. 2014年作 估价:港元 650,000-850,000 中国水墨画大都追求理想、优雅的审美境界,而李津笔下简单平凡的日常场景则鲜有所见。李津作品典型的构图挤满半裸体人物和食物,象征了性与营养,两者为生命最基本的享受。物质过剩意味着当今中国社会常见的虚荣与享乐主义。李氏色彩缤纷与丰富的构图,和他所居住的宽敞空间有关,全因李氏喜爱邀请朋友在家举行大宴会。在笑声与荒唐中,李津明白物质的享受是短暂的。他笔下的人物脸上往往木无表情,那份转瞬间的恐惧透露着画家对死亡的忧虑。在不去装饰美化现实的同时,李津以轻松和幽默的手法于作品中注入积极性,使作品与观者充满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 方召麐 《山水1997年2月》 设色 纸本 立轴 179 x 96.5 cm. 1997年作 估价:港元 380,000-480,000 方召麐早期的艺术生涯受诸多中国20世纪艺术大家的影响和启发。她早期在上海陈旧村和钱松喦门下接受艺术训练,之后前往香港,拜陆辛农和赵少昂为师,自此便叩开岭南派大门。1953年,她入张大千门下,艺术风格受到巨大影响。方氏1960年代后的成熟期作品中着重使用书法中的笔墨技巧刻画远山和风景。1980至1990年代期间,方氏主力创作山水画,西北黄土高原、窑洞、黄河等皆是画家喜爱的题材。《山水1997年2月》表现了方氏典型的山水构图:左右山崖峭壁为屏障,而中间留有一线空间,描画山径或江面。画面下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人物活动,如江上的帆船,或儿童在江边玩耍。透过她所描绘的景色,方氏的作品以近乎西方风俗画的风格传达出潜在的幽默感,并时常表达社会意识形态或共同信念,或寄以美好愿景。 |
2019-05-07
2019-04-08
2019-02-12
2018-10-11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