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千 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说,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达史。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敦煌壁画早于欧洲的文艺复兴约有一千年,而现代发现尚属相当的完整,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 20世纪40年代初,张大千从师友处多次听说敦煌艺术的雄奇瑰丽而心生向往。几经筹划,在1941年6月,率妻儿及大风堂众弟子,奔赴敦煌“寻梦”,考察临摹石窟壁画。从1941至1943年,在历时近三年的艰苦岁月里,张大千心怀虔诚与对敦煌艺术的膜拜,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主持清理出309个洞窟,摹写历代壁画将近三百幅。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 这段非凡的经历可谓张大千学习古代艺术的一次历史性创举,亦对其之后的艺术创作起到了突破性的关键作用。 张大千在敦煌石窟考察 此外,张大千对敦煌石窟的临摹、清理以及分类编号,也对“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陈寅恪评价张大千的敦煌行说:“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见此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在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 张大千、常书鸿等人参观安西榆林窟 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张大千尤为欣赏距离莫高窟70余里外的安西榆林窟,此石窟群因艺术成就巨大,与莫高窟合称为“姐妹窟”。早在1941年前往莫高窟途中,张大千即参观过这里的石窟,并为之仰慕。同年冬,张大千在赶往安西送于右任时,又一次来到榆林窟,并在此临摹壁画20余天。 榆林窟第15窟 中唐 伎乐飞天 本幅《飞天图》即在此期间所作,乃摹写榆林窟第15窟(中唐 张大千编号第11窟)前室窟顶的飞天壁画之作,亦是其匠心独运的一幅佳构。 张大千 飞天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182×94cm 题识:拖玉曳云接九天,石兰姣服照虞渊。散花一作迴风舞,十二门高急凤弦。安西榆林窟,北凉沮渠蒙逊所凿也,崖石倾颓,只余四十七窟,六朝画壁大都不存,此仿第十二窟唐人笔,辛巳冬,爰。 张大千《飞天图》 局部 其飞舞姿态,昂首挺胸,双腿后扬,饰带飘逸灵动,洋溢着流动的生气和动感,衬托出云中御风而行的婀娜身姿,魅力无穷。 张大千《飞天图》 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飞天指弹中琴,名为凤首弯琴,此琴图形在敦煌壁画中,最早出现于唐,延续至元代均有绘制,具有特殊的地域与时代象征意义。但据研究,此琴未必有实物,因其按弦指板弯曲,不符合发音构造,或仅是画工凭借浪漫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优美图像。 张大千《飞天图》 局部 今检四川博物院藏有张大千临摹此壁画的另一版本——《中唐 伎乐天》,与本幅造型极为相像。然细察下,两幅画细节处又不尽相同。 张大千 《中唐 伎乐天》 四川博物院藏 首先,《伎乐天》设色艳丽,本幅画面则施色清雅,较为忠实于原壁画,有别于一般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稿本的华丽重彩。 张大千《飞天图》 局部 相对《伎乐天》单纯的人物临摹稿本,本幅《飞天图》融合了敦煌的风采和艺术家的创造力,超越了令人崇拜的宗教绘画,形成了气氛更为祥和的完整作品。如大千自己所说:“绘画最重要的是表现美”,他最终的目标是表达情感,并在人物绘画中呈现出“非凡的构图”。此类兼具创作性之作品,恰是画家日后发展全新面貌人物画之开端。 孔祥熙与宋霭龄早年合影 张大千《飞天图》为孔祥熙家族旧藏。孔祥熙(1880-1967),孔子第七十五代孙,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著名的大银行家及商人。他的妻子是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因而与孙中山、蒋介石是连襟关系,乃民国四大家族之一。孔氏家族所藏中国书画、珠宝翡翠既精且丰,堪为现代中国史上数一数二的重要收藏。 |
2019-05-07
2019-04-08
2019-02-12
2018-10-11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