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光浴裸女》(Nude Sunbathing)
今年是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去世20周年。两家国际顶尖拍行先后将利希滕斯坦的作品纳入春拍计划。苏富比方面表示将在五月春拍中拍卖利希滕斯坦晚期的重量级作品《日光浴裸女》(Nude Sunbathing),据透露,这幅《日光浴裸女》此前从未在拍卖场上出现过,此次上拍估价在2000万美元(约合1.38亿人民币)左右。而佳士得也在纽约春拍计划中将利希滕斯坦的《红白笔锋》(Red and White Brushstrokes)纳入拍卖清单。由此可见这位艺术家的魅力。
美国波普艺术之父
利希滕斯坦被称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纽约的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期就因为对美术怀有浓厚热情而开始学习绘画。之后,他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美术系学习,在那里获得了美术史硕士学位又被聘为该校的讲师。
生长于国际大都市的利希滕斯坦习惯并热爱他所处的环境:城市里的喧嚣、夜色中的霓虹、平凡而杂碎的琐事......都市的环境和民众的流行文化给艺术家提供了介意进行构思创作的体验。多年的学院教育背景令他在创作上条理清晰,他以严谨、冷静的态度。充满理性地去描绘他的生活。
在这成长期间,他对漫画产生兴趣,60年代初罗伊·利希滕斯坦以取材自美国漫画及广告的内容用于波普艺术的创作——《看,米奇》,这令他几乎是一夜成名。70年代他将印刷网点的“点式”画风更多运用在其他题材创作中。随后,罗伊·利希滕斯坦的艺术生涯平步青云,成为美国二十世纪艺坛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创造了与当时抽象表现主义相对的写实的波普艺术绘画风格,其作品被广泛收藏并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经过二次创作,对商业广告、卡通流行、杂志漫画中的形象进行汲取,将他们上升为高格调的绘画艺术品,因此他也被艺术学界肯定为创造了纯粹的美国新绘画,成为美国波普艺术的中流砥柱。他用标志性色调和大圆点(Benday dots)完美的传递了“美国人的生活哲学”。

▲ 以罗伊·里奇腾斯坦作品为基础创作的 GIF 图像,描绘人们使用交友软件 Tinder 时的状态
艺术风格及其形成
上世纪60年代,未经二战洗礼的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艺术创作上出现了很大的繁荣,西方文化艺术的重点也从二战前的法国巴黎转向了美国纽约。很多新的艺术思潮涌现出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波普艺术运动。美国的波普艺术家关注社会民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出发,他们不仅关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而且关注美国社会工业化出现的丑恶现象。他们感知到的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平淡的,觉得都只是城市生活中的风景线。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挪用”这些元素来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与同时代其他波普艺术家不同的是,利希滕斯坦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并非完全依赖技术手段,而是更多地加入了创作成分。尤其是绘画作品的创作,与另一位“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等纯工业化的艺术生产过程不同,利希滕斯坦的绘画精神更贴近于追求绘画技法和个人创造性的古典派画家。
通过研究巴勃罗·毕加索、胡安·米罗和保罗·克利,利希滕斯坦将当代艺术理论和流行的平面媒体元素合并在一起融入到了他的绘画中,如此这般对美国流行文化里美学的挪用使得他成为推动波普艺术发展的重要艺术家。在利希滕斯坦所挪用过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运动中,他对表现主义主题的借用突出了明显的讽刺。他将表现主义主题转化为红、黄、蓝三原色和他标志风格的平面,并由此形成了大胆的悖论。

▲ 罗伊·利希滕斯坦
利希滕斯坦的创作有一个很明显的阶段性过程。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以一种后期毕加索的创作手法来表现美国西部的风土人情。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真正的在现有存在的连环画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最终从里面分离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虽然,作为一个以美式漫画建立名声的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也不只限于波普绘画——他涉猎十分广泛,包括绘画、雕塑、海报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学生时代的他自学素描和油画;二战时期在欧洲担任制图员为他的版画创作打下了基础;60年代晚期探索装饰主义雕塑;90年代受邀创作公共雕塑作品;晚年甚至尝试创作中国式网点山水画,追求东方绘画中闲静安宁的气息......对此,他的说法是:“我的作品无关形式,它是关于‘看’的。”利希滕斯坦的意义不在于一个流派,而在于为波普艺术提供了一个持续不变的观念,关于高低艺术、原创和抄袭、严肃和戏谑、讽刺和赞扬、机械和手工、创造和复制等艺术的讨论。
无论是时间上阶段的探索,还是形式上不同的尝试,都是一种对艺术系统更深入一步的认识。“系统的感知,就是艺术的一切。”这句话是利希滕斯坦本人在艺术实践创作后的理论总结。意思是说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意识到艺术潜能的存在,最后经过“移置”创作出新的作品。这句话蕴含着波普艺术内涵的同时,也是我们理解利希滕斯坦艺术作品精神的一个切入点。
褒贬不一的平价
见过利希滕斯坦作品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画面的所有内容似曾相识,这其实并不奇怪,这就是波普艺术的特征。用安迪·沃霍尔(美国的波普艺术家)诙谐的评价他自己创作过程的话说“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就能很好理解这样的一种情况。
因为这样的特征,有人会觉得利希滕斯坦的艺术创作是一种投机式的成功,乍一想,似乎正确,但是他的创作并不是立足于此,而更多是运用这个创作理念,凭借预先存在的原材料来暗喻式地间接表现大众的社会生活,用艺术的形式来重新复制人们生活的境况。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在利希滕斯坦的画笔下没有了界线,使高雅的艺术民俗化,走向民间。像漫画这样在美国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可视物,成为利希滕斯坦表达其工业化艺术思想的独特素材,作为一种美国式的通俗题材,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浓厚的商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这时候的利希滕斯坦更像一个艺术传播者把艺术通俗化分解,综合,最后推向社会,这也就更好地贴切了波普艺术的宗旨。于他而言,对波普文化的理解完全出于日常生活体验,一开始他就选择了无聊的日常题材:袜子、冰箱、笔记本、窗帘等等。这类日常题材也正是合了波普艺术的本意——早在上世纪50年代,伦敦一批青年艺术家在一次讨论会上给波普艺术界定了最初的特征:广大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1962年,利希滕斯坦在纽约里奥·卡斯特里画廊举办个展,轰动一时,开展前所有的作品就已经被知名收藏家抢购一空,商业印刷与漫画更加紧密联系起来,由此他享誉国际艺术界。接下来的35年,利希滕斯坦走在美国艺术世界的最前沿。《喷射》、《当我开火》、《绝望》等作品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其中Whaam!是从DC漫画公司发行的一本连环漫画《美国勇士》而来,作品描述了一架战斗机将火箭射入敌机引起爆炸,红黄色的烟雾弥漫。拟声刻字“Whaam!”及标题“我按下开火按钮……火箭在我面前闪耀着划过天空”更添讽刺意味。这幅作品首次在纽约展出时,赢得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之后于1966年被英国泰特画廊收藏。著名漫画家阿特·斯皮格曼这样评价:“利希滕斯坦对漫画的贡献与安迪·沃霍尔对罐头的贡献不相上下。”

▲ 《轰》(Whaam),1962
然而,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向美国流行文化出卖灵魂的艺术家,这种对漫画卡通形象的挪用,是主流艺术对前者的蔑视。因此他的作品也遭到猛烈的批评和抨击,曾有艺术评论家在《时代杂志》上撰文,说他是“美国最差的艺术家之一”,把他的绘画作品形容成“艺术界中一文不值的挪用品”。还有人评价“利希滕斯坦的绘画作品无知、恶劣、赶时髦、令人恶心——是目前最轰动一时的事物”。但是思想性的文字在事实面前会变得毫无说服力,也许正是由于外界的争议,才会引起社会对他如此的关注。
极具竞争力的市场价值表现
在这种激烈碰撞的两面评价与社会大众对他的关注热议下,却为其市场价格表现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刚落下帷幕的香港巴塞尔的销售榜单上,列维·格文画廊(Lévy Gorvy)带来的利希滕斯坦的作品《Cosmology》(1978)以2000万美元(约1.3亿人民币)的售价,令人惊叹。但事实上,这些已经不足为奇了,这位波普艺术大师的传奇远不止此。事实上,利希滕斯坦作品的售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能够轻松的达到上百万,然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2000年之后,他的作品迅速飙升,以数据来看:2002年超过500万美元,2005年超过1000万美元,2012年超过4000万美元,甚至2015年超过9000万美元——从百万到千万(以美元为单位)的跨越仅仅只是数年。
罗伊·利希滕斯坦历年最高价格拍卖作品 TOP5

2011年11月佳士得创造了当时罗伊·利希滕斯坦的拍卖历史,1964年创作的备受瞩目的杰作《哦...好吧...》(Ohhh...Alright...)实现了4264.25万美元的价值,创造了当时这位艺术家世界拍卖的新纪录。

▲ 《哦…好吧…》(Ohhh...Alright...),1964
在2012年的最佳拍卖排行榜上,利希滕斯坦的排名甚至赶超印象派艺术家莫奈,他的作品《酣睡的女郎》(Sleeping Girl)创下了4000万美元的纪录,高于历史上莫奈最负盛名的系列作品之一《睡莲》(Nymphéas)(售价约为3900万美元,2012年11月5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成为了当时波普艺术史上最昂贵的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是利希滕斯坦漫画系列之顶峰作品之一,也是是二十世纪之艺术代表作之一,并为战后美国艺术的标志。其漫画系列中描绘的性感金发女郎,不单是普普艺术之重要图腾之一,人所共知,也是艺术家长久以来绘画酣睡女郎的伸延。她犹如巴布罗。毕加索、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和亚美迪欧·莫迪瑞安尼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般,呈现标志性的仕女图腾。李奇登斯坦之漫画系列作品大受现今藏家爱戴、早已成为世界各地重要博物馆之馆藏,然而,唯有本幅《酣睡的女郎》于作毕以来一直收于私人所珍藏,从而显得倍加珍贵。

▲ 《酣睡的女郎》(Sleeping Girl),1964
2013年,佳士得拍卖会拍出Roy的《戴花帽的女子》(Woman with Flowered Hat),这幅带有毕加索风格的画作是早期波普艺术的典范之作,以5630万美元成交。

▲ 《戴花帽的女子》(Woman with Flowered Hat),1963
2015年5月的苏富比拍卖会上,利希滕斯坦也1962年创作的《戒指》(The Ring)成交价为4169万美元。苏富比表示:“《戒指》包含了艺术家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中全部重要主题。”

▲ 《戒指》(The Ring),1962
2015年11月,纽约佳士得“画家与缪斯晚间特拍”以9536.5万美元拍出《护士》(Nurse)、以1338.1万美元拍出《哭泣的女郎》(Crying Girl)。

▲ 《护士》(Nurse),1964

▲ 《哭泣的女郎》(Crying Girl),1964
结语
能在众多波普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作为美国艺术家的代表,利希滕斯坦必然有着不可代替的因素。我们期待接下来这位“美国波普艺术之父”在苏富比与佳士得两大春拍上的成交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