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河南美术史研究阶段性成果展 刘岘,1915年出生于河南兰考,中国现代版画的先驱和开拓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鲁迅先生的直接教导下从事木刻创作,与鲁迅先生的信件来往多达51次。抗战爆发后,他参加新四军,创办“拂晓木刻研究会”和《拂晓木刻》半月刊,以刻刀为武器,组织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刘岘曾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担任过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并有幸成为了唯一获得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辞鼓励的画家,遵循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了终生。1988年荣获“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代)贡献金奖。 刘铁华,1915年出生于河北蓟县,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推动者与践行者。他曾在延安青干班受训,并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在西安期间,负责组建中华全国抗敌漫画木刻家协会西北分会,主编《抗敌画报》。在重庆期间,曾任中苏文化协会助理秘书兼艺术干事,与王琦、丁正献等人组织成立了中国木刻研究会,任常务理事。他与徐悲鸿交往颇多,曾协助徐悲鸿组建北平美术作家协会,调解过轰动一时的徐悲鸿与张伯驹等人间的国画论战。新中国成立后,刘铁华调至河南工作,长期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系。1991年荣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 马基光,1915年出生于河南开封,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积极践行者,新中国河南美术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国立杭州艺专就读的马基光创作了第一幅版画作品《打回老家去》,以木刻为武器,投身抗战救亡。此后几年时间里,马基光创作的《敌机过后》《播种》《边耕边备战》《再到前线去》《敌军兽行》等木刻作品,陆续发表于香港《大公报》、重庆《抗战丛刊》、上海《时代》画报等刊物,部分作品后来被收入到《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和《中国新兴版画50年选集》。王朝闻先生曾评价马基光的木刻艺术,是对当时大后方现实的反映,以及人民对现实的态度的反映,不失为一种镜子的价值。 沙清泉,191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镇江。他是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后被任命为陕区木刻分会指导员兼筹备人。1938年至1943年间,沙清泉在河南、陕西等地多次举办“抗日救亡木刻漫画展览”,并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战救亡的木刻作品。他的代表作《天灾?人祸!》《逃亡》《保卫祖国的巨人》等,曾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巡回展,先后在美、苏、英、印等国展出。曾主编《拓荒》画刊、《前锋报》副刊、《黑白画报》,作品入选《抗战八年木刻选集》。新中国成立后,沙清泉来到河南工作,定居于此。1991年荣获“中国新兴版画纪念奖”。 透过这几位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和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知时代赋予个体的艺术思考。他们不仅为中国新兴版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为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刘岘在担任中国美术馆研究保管部主任期间,时常抽出时间回家乡河南,指导河南青年版画家的创作,并从中发现优秀的版画作品予以收藏,这给予了河南版画创作者很大的激励和鼓舞。刘铁华来到河南大学任教后,扎根中原厚土近四十年,培养了众多后起之秀,如今这些后起之秀大多成为了河南美术的中坚力量。马基光是新中国河南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他经常深入基层,辅导美术创作,组织举办美术展览活动,为现代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沙清泉以其精湛的艺术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为下一代河南版画创作者树立了很好的学习典范,为河南版画事业的持续精进注入了一泓清泉。 |
2019-05-07
2019-04-08
2019-02-12
2018-10-11
2018-07-20